第十一章:刘羽再遭弹劾,汉帝渐生猜忌!_双穿门:我能往返汉末三国
风凌北小说网 > 双穿门:我能往返汉末三国 > 第十一章:刘羽再遭弹劾,汉帝渐生猜忌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十一章:刘羽再遭弹劾,汉帝渐生猜忌!

  冀州巨鹿郡平乡,太平观。

  这里是太平道的起源地,教主张角偶得南华老仙机缘,获得天书《太平要术》三卷,日夜修炼,能呼风唤雨,号为“太平道人”。

  张角创立太平道,自称“大贤良师”。与其弟张宝、张梁传道十余年,信众数十万,遍布天下十三州,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。

  他借此暗中立三十六方,各方设渠帅统领道众。

  冀州爆发瘟疫,张角命道众散施符水,为人治病,继续笼络民心。然而张角千算万算没有算到,新任并州刺史刘羽绕道冀州,会成为他的拦路虎。

  张角的“符水疗病”,就是把神符焚烧成灰,用酒或水和合饮下,即为吞符。能不能治好全看命。

  刘羽的治病救人,靠的是“现代医学”体系中的“抗生素”等药品,消炎杀菌。瘟疫本就是细菌感染引起,顿时药到病除,活人无数。

  百姓们立刻“见异思迁、移情别恋”,转移到信仰刘羽身上。特别是刘羽得神灵赐药,药品上面印刻的“神赐刘羽”的文字,无疑就是天书圣旨。

  如此一来,刘羽的信仰增加,无疑对太平道的信仰进行冲击。整个冀州的人数就那么多,信徒流逝之后,自然是此消彼长,盛极转衰。

  太平道的起源地、祖庭,巨鹿郡太平观都受到冲击,更逞论是冀州其他郡县的太平道道观?张角顿时警觉,立刻召常山真定分部道观来见,陈述缘由。

  当初在真定县被赵家八龙驱赶的马道长,千里迢迢跑到巨鹿郡太平观,将调查的事情一五一十的汇报给张角三兄弟,顿时引发三人的惊疑!

  “兄长,这么下去不行了!”

  张宝沉声道:“至难得者,民心也。民心越多,对我们行大事有利无弊。可如今民心流逝,民意转向,若是继续坐以待毙下去,我们太平道都要被赶出冀州了!”

  “刘羽是并州刺史,他在冀州待不久的!”

  张角望着情报文书,除了马道长亲至,冀州各方渠帅也发来消息,陈说当地情况,“而且,这刘羽不仅得罪了我们太平道,还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!”

  “这是何意?!”

  张宝和张梁对视一眼,惊疑问道。

  “你们可知道,冀州瘟疫爆发的时候,有世家豪强推波助澜,令他们掌控的商贾,借机坐地起价,哄抬粮价。

  “不少百姓买不起粮食,家中患病,每况愈下。地主豪强借机放贷牟利,令百姓们只能卖儿鬻女,变卖土地家产。

  “他们正狮子大开口的进行饕餮盛宴时,却被刘羽横插一杠搅和了!这些世家豪强可不是善茬!等着吧,刘羽能不能全身而退还是未知数!”

  张角可以创立太平道,收买数十万上百万的人心,未来发起浩浩荡荡的“黄巾起义”,绝非等闲之辈,也是一位有手段智谋的野心家。

  “兄长,我们需要做什么吗?”张宝问道。

  张角想了想后说道:“这样,你传信下去,令各方渠帅谣传‘刘羽得天之助,如高祖再世,光武显灵’,将刘羽的声望继续推高,越高越好!”

  “这是为何?!”

  张宝和张梁惊疑不定的望着张角。

  张角望向洛阳方向,皱眉道:

  “刘羽得罪了世家豪强,但他还有最大的身份依仗——汉室宗亲,我观汉帝重用宦官、提拔宗室,有制衡世家、外戚的打算。

  “若只是世家豪强弹劾、打击刘羽,反而会令汉帝置若罔闻,对其更加信任。

  “可若是加大刘羽的名望,将他向着“汉高祖”、“汉光武帝”靠拢,隐隐有“天命加持”的征兆。汉帝本是王侯出身,桓帝无嗣而崩,这才令他继承大统,你们说他会怎么想呢?”

  …

  “兄长此计甚秒啊!此乃烈火烹油,刘羽得罪世家豪强,又令汉帝怀疑猜忌,革职查办都是轻的,怕是要廷尉受审,会有牢狱之灾!”

  张梁双眼一亮,赞叹道:“可恨这刘羽,若是好好并州赴任也就算了,偏偏绕道冀州,挡我们太平道之路,命该有此一劫,自作孽不可活啊!”

  …

  “除此之外,我们贿赂的中官也是时候派上用场了。”

  张角他们笼络达官权贵,对帝王近侍自然也不会放过:

  “若有亲信近侍在旁吹风,就算汉帝不信也得信。说不定还会派出中官内侍亲自调查,届时栽赃嫁祸,刘羽跳进黄河也洗不清!”

  …

  “兄长谋略又见增长,看来对《太平要术》的领略又更上一层楼了!”张梁赞叹道。

  《太平要术》又称《太平经》,内容博大,涉及医世思想、治身治国、仙鬼之说、政治社会、道德伦理,被视为“传达天命的谶书”,构成道经“三洞四辅”中的太平部,辑入历代道藏。

  张角正是凭借此书,超脱凡俗,智谋韬略与日俱进,有着不一样的际遇。可惜他资质愚钝。南华老仙曾言,若有天资聪颖者,得此奇书,可堪破天道至理,破碎虚空!

  闻言之后,张角眉眼中不喜反忧,自己终究不是天资聪颖之辈,心下叹息一声,说道:“二弟,你立刻着手去办吧。”

  “我立刻命人快马加鞭传信。”张宝大喜过望,只觉得扬眉吐气。

  ……

  果然如张角所言,京师洛阳风波又起!

  一切都是因为刘羽!

  刘羽入京,靠着五言七律诗名冠京师,借着“白酒”贩卖收益。此事就已经令御史言官颇有微辞,但刘羽毕竟一介白身,只是汉室宗亲的身份,并没有引起太多波浪。

  后刘羽与袁绍、曹操等权贵子弟结交,那些御史言官背后正是世家大族,不看僧面看佛面,自然不会再提起,也就暂时搁下。

  只是随着刘羽卖官鬻爵后,他在士林中的名声急转直下,风波又起,有御史言官已经开始弹劾刘羽。

  可刘羽才华横溢,一句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道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“我刘鸿渐卖官鬻爵,是为了天下百姓计”,顿时挽回了他的脸面!

  然而汉灵帝封赏诏书一出,真定侯、并州刺史、镇北将军、开府等权利出现后,又将刘羽架在火上烤,不管是眼红,还是真的要杜绝这种贩卖兵权的行径,文武百官弹劾,士子咆哮宫门,太学生游街抗议。

  刘羽风波又起,灰溜溜的离开京师,前往并州赴任。

  本以为此事就此翻篇了。谁知道刘羽在京师外廓,开仓放粮,传出“庙堂之上,朽木为官;殿陛之间,禽兽食禄……”的檄文,将矛头对准满朝诸公。

  刘羽风波又暂时被压下,衮衮诸公成为众矢之的,只能疯狂借势压下谣言,对刘羽心下暗恨,却暂时无可奈何,甚至压下御史言官对刘羽滞留冀州的弹劾。

  这时候弹劾刘羽,会让人猜忌是他们公卿对刘羽的报复,这会有损他们的名望。刘羽终于在京师中得到短暂的安宁,朝堂上也没有言官御史弹劾他了。

  这时夷狄入侵,幽州死伤无数,爆发瘟疫蔓延冀州,此事令天下震动,京师沸反盈天,士子纷纷请战,主动请缨挥军边疆,饮马塞外,报仇雪恨!

  刘羽在冀州救死扶伤、赈济灾民的事情,也同样被压下来。但有心人还是知道刘羽的壮举,对刘鸿渐高尚的品德为之敬仰,士林中的名望不仅恢复如初,又再攀巅峰!

  近段时间,据说冀州瘟疫被镇压,幽州刺史挥师代郡,杀的鲜卑夷狄闻风丧胆时,又一个消息传了出来,满朝文武又双叒叕弹劾刘羽。

  这一次的罪名是“新任并州刺史刘羽滞留冀州,贪图荣华富贵,出入豪门,骄奢淫逸,钟鸣鼎食。致使并州百姓遭到鲜卑屠戮。”

  他们将刘羽当初跑去世家豪强利用“玻璃”交易“粮草”的事情提出来,默契的将刘羽利用这些“粮草”在冀州救死扶伤、赈济灾民的事情遗忘了。

  汉灵帝自然也有情报渠道,嗤之以鼻,置若罔闻。数日的朝会弹劾并州刺史刘羽之事,都不了了之了。只是又过去数日后,有言官弹劾刘羽:

  “招兵买马,囤积粮草,图谋不轨。还望陛下下诏严查,避免七国之乱起复。”

  七国之乱那是西汉景帝时期,诸侯王发生的一次叛乱。是诸侯王和中央皇权之间发生的矛盾。此事过后,诸侯王势力大不如前,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。

  言官含沙射影、借题发挥,意指真定侯刘羽有图谋不轨的嫌疑。

  也正在此时,太平道各方渠帅发力,将张角的命令言听计从的执行,刘羽‘得天之助,如高祖再世,光武显灵’的名声,顿时传入了汉灵帝的耳中。

  汉灵帝又不傻,自然不会偏信,可考虑到自己也是解渎亭侯出身,灵帝刘宏也有些怀疑,当怀疑的种子种下后,每日又有御史言官弹劾,就有些心神不宁,犹豫不定了。

  这时候,十常侍之一“封谞”主动请缨,前往冀州检查工作,看看刘羽到底是否有没有图谋不轨?看看冀州的瘟疫到底如何了?看看百姓对刘羽的评价到底如何?

  汉灵帝刘宏答应了!

  冀州刺史刘焉虽然也有书信来往,但终究不如自己亲眼所见。在汉灵帝刘宏看来,这些依附皇权、由他一力提拔的阉人宦官,都是真正的帝王亲信!

  宦官甚至比外戚都更值得信赖!

  十常侍之一封谞领命后,立刻率部出发。像这种太监内侍代表皇帝出巡,体察民情,检查工作的诏令,桓帝时期就屡禁不止,灵帝更不少见。

  ……

  冀州常山真定县。

  京师风波一波三折,最后刘羽竟然需要暂留冀州,接受调查。这是他从未想过的,汉灵帝刘宏说到底,对他还不是特别信任。

  当刘焉传达了旨意时,还宽慰刘羽不需要担心。那都是自己人,走个过场而已。

  这时候以文武百官为由的世家豪强,正在对皇权发起挑战,灵帝刘宏除非是傻了,才会做出“亲者痛仇者快”的事情,将刘羽这位“宗室”罢黜。

  但此事,还是令刘羽部下人心惶惶。

  “主公,宦官虽为帝王近侍,依仗皇权,忠心耿耿。但难保不会进献谗言,陷害忠良。此次封谞入冀州探查,若是可以,属下建议向他行贿,避免出现意外。”

  沮授给出了较为灵活的建议,用钱将这些阉人打发走,也算是一个简单直接粗暴的想法。

  但田丰却坚决拒绝,沉声说道:

  “主公仁义天下皆知,岂能向阉人谄媚讨好?清者自清,浊者自浊。主公救死扶伤、赈济灾民,冀州民心所向,陛下不会如此昏庸糊涂!”

  “元皓(田丰表字),就怕那些阉人颠倒黑白,进献谗言。届时主公又要入京调查,甚至廷尉受审。一波三折下,恐有意外发生。与其如此,破财消灾,一了百了!”

  沮授劝说道。

  但田丰为人刚毅,沉声道:“向阉人谄媚,有辱斯文!此举恐会令主公名望蒙羞啊!”

  两位文士的交流,令赵云等武将缄默不语。在一旁还有张颌、高览、颜良和文丑。

  刘羽靠着“救死扶伤、赈济灾民”的名望,征辟这些在野人才后,尽皆得到回应。

  这就是他如今的班底。

  但最终的定论,还需要刘羽这位主公来定夺。

  刘羽环顾四周,下方这些文臣武将有些人心晃动,毕竟说到底,他们还是草台班子,没有经历过并肩作战的那种生死与共的情愫。

  刘羽面色严肃,正气凛然道:“我就是死,也不会向阉人谄媚,此事休要再提!”

  好像当初“卖官鬻爵,贿赂中官”的不是他一样。

  沮授心下有些无语,他就是知道刘羽当初“卖官鬻爵,贿赂中官”,这才给出这个提议,同时也是给刘羽一個顺坡下驴的机会。

  只是没想到,今日他们主公刘羽,一反常态,竟如此正气凛然起来了!

  “主公仁义,更有浩然正气,令属下敬佩不已!”田丰望着刘羽,对其又高看一筹。

  说实话,当初刘羽征辟他时,他是不屑一顾的,刘羽在京师“卖官鬻爵”的名声,冀州都有所耳闻。

  可刘羽在冀州的所作所为,百姓称道,万民敬仰的仁义,却是田丰亲眼所见。田丰觉得“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”,他认为刘羽是被小人诬陷了。

  所以在刘羽征辟后,提出共同救济灾民,救死扶伤等理由后,他立刻走马上任。如今看来,果然没有看走眼!

  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!”

  刘羽望向洛阳方向,慷慨激扬道:“我忠心耿耿,一心要匡扶汉室。在冀州所作所为,天下皆知。若是如此,还被小人诬陷,不过一死尔!”

  说实话,若是此次检查工作的宦官不是封谞,但凡是张让、赵忠等常侍,刘羽毫不犹豫的果断行贿,破财消灾嘛,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,那都不是问题!

  可问题是,此次检查工作的领导人是封谞啊!

  其他人不知道封谞,可刘羽一清二楚,他的优势就是博览群书,二十四史倒背如流。好吧,实际是他收到消息后,通过双穿门跑回去利用电脑查了一下,封谞还真是“青史留名”啊!

  ——张角率领太平道发起“黄巾起义”时,派遣马元义到京师勾结宦官封谞,里应外合!

  黄巾起义至今还有四年,谁知道封谞这时候与太平道是不是已经开始狼狈为奸了。

  刘羽在冀州救死扶伤、赈济灾民,获得的百姓民心。等于抢夺了太平道的信徒,双方是“信仰之争”,明显有些交恶了。

  万一封谞已经与太平道勾搭上了,刘羽跑过去“行贿”,这不是正好撞枪头上了?!既然如此,刘羽觉得自己还是当一个“正义凛然”的君子为妙!

  “主公高义!”田丰敬仰崇拜。

  刘羽征辟的这些文臣武将中,就属田丰最刚毅。但也是这种人,最容易被忽悠。只要刘羽表现出大仁大义,慷慨激扬,他就能患难与共。

  沮授心下无奈,转而说道:

  “主公仁义,既然不准备行贿宦官,那还需要早作准备。此次满朝文武弹劾,封谞主动请缨来冀州调查,却没有一名官员反对,提议随从。事出反常必有妖!”

  “公与(沮授表字)有何妙计?”刘羽问道。

  那些该死的文官弹劾他,在宦官前往调查时,又放心让他们独自前行,这其中没有猫腻就怪了。

  这是否说明,其实某些宦官和文官之间,也有某些沆瀣一气的时刻?!

  “此事最好是封谞走个过场,但就怕横生枝节,万一封谞索贿不成,恼羞成怒,回京后诬陷主公,陛下必定会起疑。到时候主公又该如何反应?”

  沮授望向刘羽,问道:“主公如今民望太高?是否愿意自毁名节来保全地位?正所谓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!当初萧何面对高祖猜忌时,就以此法保全,得寿终正寝!”

  “自毁名节?”

  刘羽皱眉,其实倒也不是不可以,名声对他而言不是太重要。曹操那厮屠的徐州泗水为之不流,最后还不是曹魏得了天下。

  他的优势是现代与汉代往返穿越的能力,不一定必须要依靠民心,可如果有了民心,他打开局面会容易很多,刘羽做了这么多准备获得民心,就这么白白放弃了?

  总感觉有些不甘心啊!

  “主公万万不可。”

  田丰坚决反对道:“此事还未有定论,何必着急,杞人忧天呢?一切等尘埃落定再说不迟!”

  “元皓,到那时候就晚了。”

  沮授说道:“凡事思而后动,未雨绸缪。这才能避免我们被打乱阵脚,猝不及防。”

  “诸位不要着急,我们群策群力,众志成城。总会找到破局的办法。道路交通不便,时间还来得及,优势在我!”刘羽镇定的挥手道,令众人莫名安心。

  只是下一刻,就有传令兵匆匆来报:“启禀刘刺史,中常侍封谞约见!”

  “这么快?!”

  刘羽一时有些惊讶,这封谞莫不是坐飞机过来的?!

  ……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flb9.cc。风凌北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flb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